现代干燥技术第三版上下册出版发行
关键词
干燥技术干燥设备
共字
建议阅读时间7分钟
长按识别
扫码购书
即可优惠购买本书
致读者的一封信
各位读者:
你们好!
由化学工业出版社组织修订的《现代干燥技术》第三版正式出版发行了。
值此之际,向各位读者汇报一下第三版《现代干燥技术》修订中朋友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
修订背景
《现代干燥技术》是较为全面的反映当代干燥技术的综合性技术手册,由于能在工作中给予众多读者参考和启发,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因而成为了干燥领域研究者和技术人员的案头工具书,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该书第一版曾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技进步奖。
从年第二版出版后的十几年来,多学科融合的干燥技术研发和应用很活跃,国内也出版了一些关于干燥技术的书籍,中英文文献也更容易获得,但是干燥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读者依然期待《现代干燥技术》进一步更新和丰富内容。
本版从年开始策划,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今天终于跟读者朋友见面了!
编写团队
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刘相东教授
天津科技大学李占勇教授
本版邀请了活跃在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近百名干燥领域的专家参与第三版的修订,其中近60%是首次加盟《现代干燥技术》的编写,他们之中既有知名学者也有后起新秀,他们的参与提升了该书的学术水平,同时也使该书增加了许多新鲜内容和详实的各领域工程应用案例,使本版内容集权威性、学术性、全面性、创新性、实用性之大全。
在这里,要首先感谢作者们的积极支持与参与,他们的精力付出是我们为读者奉上这部厚重的干燥技术手册的前提保证。
修订内容
《现代干燥技术》第三版基于前两版的基础和成功经验,力求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干燥技术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本版在章节结构和内容上做了必要的调整,分为干燥过程基础、干燥方法和干燥器、干燥过程的应用技术以及干燥过程相关技术与装置,共四篇53章。
1.本次修订,特别注意跟踪了干燥技术的最新理论研究进展,加强了在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机理方面的阐述,比如,新增加了第27章“冷冻干燥过程强化”;补充了干燥过程的智能控制技术等最新内容,比如,第29章“生鲜食品保质干燥”以文献总结的形式为读者展示了“智能过程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在第30章“谷物干燥”中,也特别增加了“谷物干燥设备的自动控制”等内容,第14章“单液滴干燥”中对“液滴干燥过程中的干燥动力学及其数学模型”进行了探究;这些都有助于加强我国干燥技术及设备的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其向着更深层次及智能化发展。
2.本版对干燥过程机理进行了更深入的阐释。主编对第一篇“干燥过程基础”中的大部分内容,比如干燥能动理论与技术、干燥过程模型与模拟技术、干燥特性参数测量与实验技术等进行了全面的修改、补充和更新。
3.与第二版相比,本版出现了更多的新型组合干燥技术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在干燥技术的应用领域,新增加了第32章“植物提取物的干燥”、第34章“棉花干燥”、第35章“烟草干燥”、第36章“牧草干燥”等特殊品种的干燥技术;除“药品干燥”等5个经典章节之外,其他章节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订。
本版特点
1.内容丰富
①本版涵盖了所有在用的传统、新型干燥技术,择其应用最广泛的20多种,逐一介绍了其工作原理、设计计算、结构特点以及典型应用;本版还选择了目前最常用的20多种行业或特种物料专用的干燥过程及其设备,针对它们的特殊过程需求,介绍了过程原理、设备特点以及工程应用示例。
②本版覆盖干燥过程理论基础,各种干燥方法和干燥器,涉及国民经济农、林、牧、工业等各领域的干燥技术应用以及与干燥相关的技术与装置。
本版较上一版增加了很多新内容,字数增加了近50%,真正成为了一本独具特色的中国干燥技术“百科全书”。
2.实用性强
本版包含许多详实的干燥工程应用实例,可以作为可靠的干燥工艺系统设计和干燥设备设计的指导书。
3.学术性强
本版将与干燥过程与设备的计算、设计与优化直接相关的“干燥基本原理与过程计算”、“干燥中的试验技术和测量方法”、“干燥过程的模型与模拟”与“干燥过程的能量分析”等4章集成,深化了对干燥基础理论的阐释,增加了各章的系统性、学术规范性,读者可将其中每章作为独立文献参考阅读。
4.与时俱进
本版新增加的“冷冻干燥过程强化”等7章及其他章节不同程度的修订,均反映了干燥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5.专家聚力
本版由全国33所大学和21家科研院所、企业的近名干燥专家参与编写,是我国干燥领域技术人员的集体智慧结晶。
读者对象
本书适用于全球汉语地区从事干燥技术研发、干燥系统设计及设备制造、干燥技术应用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用作相关专业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购买本书:
▲长按识别即可优惠购买本书
化学工业出版社有赞旗舰店
编者的话:
从年到年的近30年时间里,三版《现代干燥技术》的编辑成书,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编写这部内容宏大的巨著的艰辛。
在互联网技术还不发达的20世纪末更是可想而知,每一条参考文献的收集整理,每一张图表的绘制,每一位作者的联系,每一张手稿的编辑…..都倾注了编者的大量心血。潘永康教授、王喜忠教授作为前两版的主编,为该书作出了很大贡献。
值此书出版之际,向所有参编前两版的已故前辈:潘永康教授、李桢研究员、曹崇文教授、萧成基教授、童景山教授、C.Strumillo教授致敬!
《现代干燥技术》第三版由所有参编者倾力而成,希望能够得到读者朋友们的喜欢!衷心希望本书在促进我国干燥技术进步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书编委会
《现代干燥技术》
第三版
图书信息简介
全面、系统、理论与实践兼并
刘相东、李占勇主编
责任编辑:戴燕红
书号:---6
原定价:.00
出版时间:年02月
▲长按识别即可优惠购买本书
目录预览
绪论1第一篇干燥过程基础第1章干燥的基本原理及过程计算.1湿空气.1.1空气的湿度.1.2湿空气的其他物性.1.3湿度图.2湿物料.2.1湿含量.2.2平衡湿含量.2.3物料的分类.2.4物料和湿分的结合形式.2.5湿物料的结构特性和力学性质.3干燥动力学.3.1概述.3.2物料的干燥特性.4干燥过程的基本计算.4.1总体热质衡算.4.2微分热质衡算.4.3间歇式干燥.4.4内部控制的干燥过程计算.5干燥器设计计算.5.1间歇干燥器干燥时间计算.5.2连续干燥器容积的计算64符号说明67参考文献69第2章干燥中的试验技术和测量方法.1物料的物性参数测量.1.1颗粒性物料的物性参数.1.2物料的比热容.1.3物料的热导率(K)和热扩散率.1.4物料中水分的汽化潜热.1.5物料湿含量的测定.1.6气体湿度与排气成分的测定.1.7温度的测定.2物料吸附等温线的测定.3湿分扩散系数.4相间传热系数和传质系数.5干燥常数.6干燥动力学实验.6.1概述.6.2干燥动力学试验.6.3单颗粒(液滴)的干燥动力学测定95符号说明97参考文献98第3章干燥过程的模型和模拟3.1绪论3.1.1模型与模拟3.1.2干燥过程的模型.1.3干燥过程模型的种类.1.4模型与模拟过程的检验与验证.1.5干燥过程模型与模拟的目的.2物料干燥模型.2.1多孔介质.2.2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模型.2.3体积平均模型3.2.4孔道网络干燥模型.3基于干燥过程的模型.3.1固定床干燥模型.3.2流化床干燥模型.3.3气流干燥模型.3.4喷雾干燥模型.3.5转筒干燥模型.4模型中热质传递参数的确定.4.1有效湿分扩散系数.4.2热导率.4.3对流换热系数与对流传质系数.5干燥过程模拟.5.1偏微分方程类型.5.2偏微分方程数值求解.5.3有限元法简介.5.4干燥过程与设备软件参考文献第4章干燥过程的能量分析.1能量转换的差异性.2不同形式的计算.2.1闭口系统的.2.2开口系统的焓.2.3热量.3平衡方程及效率.3.1闭口系统平衡方程.3.2开口系统平衡方程.3.3效率.4物料水分结合能.4.1湿物料的物质结构特征.4.2干燥系统及其状态参数变化.4.3水分汽化迁移过程的自由能平衡方程.4.4水分结合能的理论解.4.5物料的水分活度.4.6物料水分汽化时的理论热耗.5干燥系统分析及能效评价.5.1干燥工艺系统.5.2干燥系统的状态参数图.5.3干燥基准点及基准函数.5.4干燥特征及其理论表达.5.5干燥系统效率图解.5.6干燥系统的能效评价.5.7热风干燥工艺系统的流.5.8干燥系统匹配及能效评价法参考文献第二篇干燥方法和干燥器第5章隧道干燥和厢式干燥.1概述.2厢式干燥器.2.1水平气流厢式干燥器.2.2穿流气流厢式干燥器.2.3真空厢式干燥器.3隧道干燥器.3.1隧道干燥类型.3.2隧道干燥理论.3.3隧道干燥的热效率.3.4托盘.3.5空气循环量.3.6产品温度.3.7产品品质.3.8其他隧道干燥参考文献第6章转鼓干燥.1引言.2转鼓干燥器的干燥机理及特点.2.1干燥机理.2.2操作特点.3转鼓干燥器的分类及结构.3.1转鼓干燥器的分类.3.2转鼓干燥器的结构.4转鼓干燥器的规格及应用.4.1单鼓干燥器.4.2双鼓干燥器.4.3对鼓干燥器.4.4带密闭罩的对鼓干燥器.4.5多鼓干燥器.5转鼓干燥的热质传递计算.5.1热质传递机理.5.2热质传递计算.6转鼓干燥器的控制.7转鼓干燥的研究进展.8转鼓干燥器的设计与选用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7章盘式连续干燥器.1概述.2基本工作原理与结构形式.2.1基本工作原理.2.2盘式连续干燥器的基本结构形式.3扩散理论及传热传质.3.1传导干燥过程简析.3.2传导干燥中固定床层的传递阻力.3.3扩散理论模型.4干燥特性.4.1盘式连续干燥器的干燥曲线.4.2各种干燥参数对干燥过程的影响.5主要结构.5.1加热盘.5.2耙叶.5.3主轴系统.5.4箱体.6主要特点及与其他干燥方法对比.6.1主要特点.6.2与其他干燥方法对比.7干燥工艺设计.7.1干燥工艺设计的内容及程序.7.2干燥实验技术.7.3常压型盘式连续干燥器工艺设计.7.4真空型盘式连续干燥器工艺设计.7.5氮气保护及气体循环型盘式连续干燥器工艺设计.8盘式连续干燥器的适用范围及典型应用实例.8.1简易流程型——饲料级磷酸氢钙的干燥.8.2常压操作型——硫铁矿粉干燥.8.3真空溶剂回收型——维生素C干燥.8.4氮气循环型——除草剂干燥.8.5大型氮气循环型——聚甲醛干燥.8.6化学反应型——盘式干法乙炔发生器.8.7煅烧型——氧化铝低温焙烧3.8.8上传动式——硝酸钾干燥.8.9烟道气传导加热型——轻质碳酸钙干燥.8.10组合干燥.8.11返干料工艺.9产品型谱.10安装、调整、使用、维护、常见故障排除.10.1设备安装.10.2试车及工艺调试.10.3设备运行.10.4设备维护与保养.10.5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11盘式连续干燥器的节能.11.1结构与工艺参数优化.11.2冷凝水回用.11.3气体循环式干燥.11.4利用热泵技术回收干燥尾气热能.11.5组合干燥.12盘式连续干燥器的发展方向.13盘式连续干燥器常用的附属装置.13.1给排料装置.13.2风机.13.3除尘装置.13.4热源.13.5真空系统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8章桨叶搅拌式干燥.1概述.1.1桨叶干燥机的形式.1.2楔形桨叶干燥机的结构及特点.2传热传质.2.1传热模型.2.2传热计算.2.3传质计算.3结构设计.3.1热轴.3.2壳体.3.3其他.4干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4.1物料黏性.4.2热轴转速.4.3溢流高度.4.4斜度.5工业应用及计算实例.5.1工业应用.5.2计算实例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9章带式干燥.1概述.2带式干燥机的分类.3带式干燥机的类型及操作原理.3.1单级带式干燥机.3.2多级带式干燥机.3.3多层带式干燥机.3.4冲击式带式干燥机.3.5喷淋冷却带式造粒机.3.6高温网带式干燥焙烧炉9.4带式干燥机的结构及操作9.4.1输送带9.4.2加料装置.4.3循环风机和尾气排风机.4.4干燥介质加热装置.4.5操作过程的调节控制.5带式干燥机的应用实例.6干燥机计算步骤及计算示例.6.1恒速干燥阶段.6.2降速干燥阶段.6.3总传热系数Ka和Kv的计算.7校核计算及举例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10章转筒干燥.1概述.1.1转筒干燥器的工作原理.1.2转筒干燥器的特点.2转筒干燥器的分类和适用范围.2.1直接加热转筒干燥器.2.2间接加热转筒干燥器.2.3复式加热转筒干燥器10.3转筒干燥器的操作特性.3.1抄板的持有量.3.2转筒干燥器内物料填充率.3.3转筒干燥器的传热.3.4转筒干燥器的传动功率.4转筒干燥器的结构和强度.4.1筒体.4.2抄板.4.3滚圈和托轮.4.4挡轮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11章气流干燥.1气流干燥概述.1.1气流干燥的特点.1.2气流干燥的适用范围.2气流干燥的基本原理41.2.1颗粒在气流干燥管中的运动41.2.2颗粒在气流干燥管中的传热.2.3气流干燥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2.4气流干燥管的压力损失41.3气流干燥器的设计41.3.1一般设计计算41.3.2设计的其他考虑.4气流干燥器设计计算示例.5气流干燥管直径和高度的其他近似计算方法.5.1费多罗夫法(И.M.федорво法).5.2桐栄良三法.5.3根据中试数据进行计算41.6气流干燥器的建模和模拟.6.1流体动力学模型11.6.2双流体模型.6.3案例.7气流干燥器型式和结构特点.7.1气流干燥装置的种类.7.2直管式气流干燥器41.8其他类型干燥器.8.1脉冲式气流干燥器.8.2旋风干燥器.8.3旋转气流干燥器.8.4倒锥式气流干燥器.8.5套管式气流干燥器.8.6环形干燥器.8.7MST旋风分离干燥器.8.8文丘里气流干燥器.8.9低熔点物料干燥器.8.10涡旋流气流干燥器.8.11喷射气流干燥器.9气流干燥管的结构和材质.9.1气流干燥管的结构.9.2气流干燥管的材质.10气流干燥的发展趋势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12章流化床干燥51.1流态化技术基础51.1.1流态化现象51.1.2流化床的似液体特性.1.3颗粒的基本性质.2流化床的流体力学、传热和传质.2.1流化床的气体动力学.2.2流化床中的传热和传质52.3流化床干燥器.3.1单级圆筒型流化床.3.2卧式多室连续流化床.3.3内加热流化床.3.4多层流化床.3.5脉冲流化床干燥器.3.6射流冲击流化床53.3.7离心流化床53.3.8流化床干燥器的简易设计法.4振动流化床52.4.1概况52.4.2动力特性和空气动力学53.4.3传热和传质12.4.4结构设计12.5惰性粒子流化床52.5.1工作原理52.5.2惰性粒子52.5.3干燥曲线52.5.4惰性粒子流化床结构.6喷动床.6.1工作原理.6.2空气动力学特性52.6.3热量传递.6.4传质.6.5床体结构改进52.6.6喷动床主要部件的设计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13章喷雾干燥53.1喷雾干燥概述53.1.1喷雾干燥原理和流程53.1.2喷雾干燥的优缺点53.2雾化器的结构和计算.2.1雾化机理.2.2雾滴(或颗粒)的平均直径及其分布56.2.3气流式喷嘴.2.4压力式喷嘴.2.5旋转式雾化器.2.6三种雾化器的特征.3空气-雾滴在喷雾干燥塔内的运动.3.1空气-雾滴的流动方向.3.2热风分布装置和热风进出干燥塔的方式13.3.3喷雾干燥操作中的粘壁问题.4喷雾干燥塔直径和高度的估算.4.1图解积分法.4.2干燥强度法.4.3体积给热系数法.4.4旋转式雾化器的喷雾干燥塔直径的确定6.4.5喷雾干燥塔的某些经验数据6.4.6行业和企业的某些标准.5雾滴的传热和干燥.5.1雾滴的传热和干燥原理.5.2含有可溶性固体的液滴的蒸发.5.3含有不溶性固体液滴的蒸发6.5.4喷雾干燥产品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6喷雾干燥的控制系统.6.1控制系统A63.6.2控制系统B63.6.3控制系统C63.7某些产品的干燥流程、操作条件及设备.8喷雾干燥的产品目录62.8.1化学工业62.8.2食品工业.8.3医药和生物化学工业.8.4鞣酸和纤维素工业63.8.5(屠宰)废料和鱼工业63.8.6环境控制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14章单液滴干燥.1概述.1.1液滴干燥过程中的颗粒形成过程.1.2液滴干燥过程中的干燥动力学64.1.3小结64.2液滴干燥动力学的实验测量64.2.1单液滴干燥与测量技术64.2.2液滴干燥过程中液滴直径、温度与重量变化的测量64.2.3影响液滴干燥动力学的主要因素.3液滴干燥动力学的数学模型64.3.1纯溶剂液滴的蒸发模型64.3.2含固形物液滴的蒸发模型64.3.3集总参数式REA模型(L-REA)64.4干燥中液滴的收缩过程.4.1影响液滴收缩的主要因素.4.2液滴收缩的数学模型.5总结与展望参考文献第15章冲击干燥、穿透干燥和冲击穿透干燥.1冲击干燥.1.1冲击流动的流体力学.1.2冲击流动的传热、传质.1.3冲击干燥的工业化整体结构.1.4气体射流冲击技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应用现状.2穿透干燥.2.1穿透流动.2.2细颗粒多孔介质的传热、传质.2.3穿透干燥的研究.2.4穿透干燥的工业应用.3冲击穿透干燥.3.1冲击穿透干燥器的研究.3.2冲击穿透干燥器的基本原理.3.3冲击穿透干燥器的设计构想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16章对撞流干燥.1概述.2对撞流系统的分类.2.1按流动类型分类.2.2按流动方向分类.2.3按对撞区形式分类.2.4按对撞面的几何形状分类.3对撞流系统的流动特性.3.1同轴对撞流系统.3.2环状对撞流系统.4对撞流的流体动力学.4.1穿透深度与振荡时间.4.2压力降.5对撞流的传热、传质.6对撞流的干燥动力学.7垂直对撞流干燥机的流动与干燥特性.7.1垂直对撞与喷动床气动特性的对比.7.2颗粒的最大穿透时间与最大穿透深度76.7.3垂直对撞腔的速度、温度与浓度场.8半环对撞流干燥机的流动与干燥特性.9垂直与半环对撞流组合干燥器.9.1垂直与单级半环对撞流组合干燥76.9.2垂直与双级半环对撞流组合干燥16.9.3垂直与倾斜半环对撞流组合干燥.10对撞流干燥装置的放大设计.11对撞流干燥装置的工业应用76.11.1城市污泥与工业糟渣的干燥76.11.2金属粉末的干燥.11.3结晶赖氨酸的干燥76.11.4浆状热敏性物料的干燥76.11.5药品的干燥76.11.6脱脂肉骨渣的干燥76.11.7谷物饲料的高温对撞流加工.11.8木材碎料的干燥.12结束语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17章太阳能干燥77.1概述77.1.1我国的太阳能资源77.1.2太阳能干燥的特点.1.3太阳能干燥装置的应用.2太阳能干燥的基本过程.3太阳能干燥装置77.3.1太阳能干燥装置的构成77.3.2太阳能干燥装置的类型77.3.3太阳能干燥装置配置形式.3.4太阳能系统方案选择原则.4太阳能集热器的结构及性能.4.1太阳能集热器的结构.4.2集热器材料77.4.3影响太阳能集热器的因素.4.4集热器结构设计原则.5太阳能干燥装置的设计计算.5.1太阳辐射的计算.5.2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设计计算.5.3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模拟计算17.6太阳能干燥装置的管理与控制.6.1太阳能干燥装置的管理.6.2太阳能干燥装置的控制参考文献第18章红外热辐射干燥.1红外热辐射的基本理论与辐射换热.1.1红外热辐射的基本理论.1.2物质的红外光谱及其产生机理.1.3表面互相间的辐射换热.2红外辐射干燥动力学.2.1红外热辐射干燥动力学Ⅰ——影响红外干燥速率的内在因素.2.2红外辐射干燥动力学Ⅱ——影响红外干燥速率的外在因素88.2.3恒定条件与变条件下干燥过程的实验规律.2.4木材内部自由水分蒸发(迁移)的理论研究88.3红外辐射加热器及其设计88.3.1红外辐射涂料88.3.2红外电辐射加热器.3.3燃气红外辐射加热器88.3.4红外辐射涂膜烘道设计88.4红外辐射干燥工程应用.4.1工程干燥优化温度的选择.4.2薄层涂膜(烤漆)干燥.4.3木材干燥过程的工程现场试验研究88.5结束语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19章微波和高频干燥.1概述.1.1电磁波谱.1.2微波和高频干燥技术.2介电加热/干燥的基本原理.2.1介电加热原理.2.2物料的介电特性.3介电加热/干燥的特点.3.1介电加热/干燥的优点.3.2介电加热/干燥的缺点.4介电干燥动力学及数学模型.4.1介电干燥动力学.4.2数学模型.5介电干燥系统.5.1高频干燥系统.5.2微波干燥系统19.5.3介电干燥系统漏能保护装置.5.4介电干燥器参数的选择与计算.6介电干燥的应用.6.1选择介电干燥的一般原则.6.2介电组合干燥技术.6.3介电干燥不均匀性的解决方法及措施99.7结束语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20章热泵干燥20.1概述20.1.1热泵干燥技术简介20.1.2热泵技术的发展.2空气源热泵干燥.2.1干燥原理.2.2热泵系统.2.3热泵干燥技术.2.4热泵干燥装置90.3化学热泵干燥.3.1化学热泵.3.2化学热泵干燥.4MVR热泵干燥.4.1MVR热泵.4.2MVR热泵干燥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21章过热蒸汽干燥91.1概述91.1.1过热蒸汽的产生91.1.2过热蒸汽干燥流程.2过热蒸汽干燥原理.2.1过热蒸汽干燥时的蒸气压和平衡含水率.2.2热质传递过程特征21.2.3干燥过程模拟91.2.4过热蒸汽干燥逆转点温度.3干燥方法分类91.3.1低压过热蒸汽干燥91.3.2常压过热蒸汽干燥91.3.3高压过热蒸汽干燥.4过热蒸汽干燥特点.4.1过热蒸汽干燥的优点.4.2过热蒸汽干燥的缺点.5典型物料的过热蒸汽干燥91.5.1甜菜渣干燥91.5.2煤炭干燥.5.3污泥干燥.5.4纸张干燥91.5.5木材干燥91.5.6泥煤干燥91.5.7木屑干燥.5.8食品干燥.6典型的过热蒸汽干燥设备.6.1过热蒸汽气流干燥器.6.2过热蒸汽流化床干燥器021.6.3过热蒸汽隧道式干燥器221.6.4过热蒸汽回转干燥器321.6.5过热蒸汽干燥箱421.6.6过热蒸汽闪蒸干燥器421.6.7带式过热蒸汽干燥器.6.8连续无空气式过热蒸汽干燥器721.6.9高压过热蒸汽干燥器721.7余热回收8参考文献8第22章超临界干燥.1概述.2超临界干燥的基本原理.2.1超临界流体的性质.2.2超临界流体的选择.2.3超临界干燥的特点.2.4凝胶干燥过程的应力分析.2.5超临界干燥的一般流程.2.6实现凝胶超临界干燥的途径.2.7凝胶的超临界干燥操作步骤和时间.3超临界干燥过程的类型及其应用10.3.1高温超临界有机溶剂干燥10.3.2低温超临界CO2干燥10.3.3低温超临界CO2萃取干燥102.3.4高温快速超临界反应干燥102.3.5惰性气体预加压超临界干燥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23章高压电场干燥.1概述.2高压电场干燥的原理.2.1高压电场的性质.2.2含水物料性质.2.3相互作用.2.4“电场能传质”的概念.3高压电场干燥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3.1干燥速率与电压的关系.3.2干燥速率与极距的关系.3.3干燥速率与电极形状的关系.4高压电场干燥过程中数学模拟.5高压电场干燥技术特性.6高压电场干燥装置.6.1高压发生及控制系统.6.2电极系统.6.3进出料系统.6.4排湿系统.6.5典型机型简介.7高压电场干燥技术应用.7.1蔬菜干燥.7.2生物制品干燥.7.3中药材干燥.7.4农作物种子干燥.7.5枸杞干燥.7.6其他领域应用.8高压电场干燥技术的应用前景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24章接触吸附干燥.1概述.2接触吸附干燥机理.2.1热质传递现象的特征.2.2干燥过程的模拟.3吸附剂的选择.4接触吸附干燥技术.4.1颗粒物料的干燥.4.2带状物的干燥104.4.3液态物料的干燥104.4.4接触吸附冷冻干燥.4.5吸附剂除湿干燥参考文献第25章脉动燃烧干燥.1概述.2脉动燃烧及脉动燃烧器.2.1脉动燃烧技术的发展概况.2.2脉动燃烧的工作循环.2.3脉动燃烧器的分类.2.4脉动燃烧的驱动机理.2.5脉动燃烧的优点与缺点.3脉动燃烧干燥105.3.1脉动燃烧干燥的发展105.3.2脉动燃烧干燥方法.3.3脉动燃烧干燥过程强化机理.3.4脉动燃烧干燥的优点.4脉动燃烧干燥装置.4.1尾管内干燥.4.2喷雾干燥.4.3气流干燥.4.4流化床干燥115.4.5冲击干燥.5结论参考文献第26章真空冷冻干燥.1概述.1.1真空冷冻干燥原理.1.2真空冷冻干燥特点126.1.3真空冷冻干燥用途.1.4真空冷冻干燥发展趋势.2真空冷冻干燥基本理论.2.1冷冻过程的传热传质.2.2真空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3真空冷冻干燥设备.3.1冻干机的结构与分类.3.2冻干机的主要性能指标.3.3冻干箱的设计.3.4捕水器的设计116.3.5冻干机制冷系统.3.6冻干机加热系统.3.7冻干机控制系统.3.8冻干机故障分析及处理.3.9真空冷冻干燥设备的选择.4典型物料的真空冷冻干燥工艺.4.1生物制品的冻干工艺.4.2药用材料的冻干工艺126.4.3食品的冻干工艺726.4.4制备纳米粉体的冻干工艺参考文献第27章冷冻干燥过程强化127.1概述127.1.1冷冻干燥基本原理127.1.2冷冻阶段.1.3一次干燥阶段.1.4二次干燥阶段.1.5结束语.2冷冻阶段的优化.2.1控制冷冻速率.2.2调节冰晶成核.2.3退火.2.4共溶剂的影响.2.5结束语.3介电质辅助的微波冷冻干燥.3.1实验装置.3.2实验方法.3.3案例分析.3.4结束语.4初始非饱和多孔物料的冷冻干燥127.4.1实验装置127.4.2实验方法.4.3案例分析127.4.4结束语127.5初始非饱和多孔物料的微波冷冻干燥.5.1实验装置.5.2实验方法.5.3案例分析127.5.4结束语.6固体干燥的物理解释.6.1固体物料作为多孔介质127.6.2Luikov和Whitaker的贡献127.6.3传递机理.6.4相平衡关系.6.5容积热源.6.6干燥引起的形变127.6.7基本假设127.6.8现状.6.9结束语127.7冷冻干燥过程模拟127.7.1问题描述127.7.2控制方程127.7.3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7.4数值模拟.7.5案例分析.7.6结束语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三篇干燥过程的应用技术第28章食品和水果蔬菜干燥.1食品干燥.1.1概述.1.2食品中的水分.1.3水分活度和食品的吸附特性.1.4水分活度和食品的稳定性.2食品干燥过程中的营养损失.2.1蛋白质.2.2乳品的赖氨酸.2.3水溶性维生素.2.4非酶褐变.3果蔬植物结构及化学成分.3.1概述.3.2果蔬的植物结构.3.3果蔬的化学成分.4果蔬干燥前的预处理138.4.1原料的选择、洗涤138.4.2原料的去皮、去核和切分138.4.3原料的热烫处理.4.4果蔬的硫处理.5干燥方法.5.1太阳能干燥.5.2振动流化床干燥.5.3离心流化床干燥.5.4压力膨化干燥.5.5泡沫干燥128.5.6喷雾干燥128.5.7折射窗(RW)干燥128.5.8真空干燥128.5.9真空带式干燥128.5.10转鼓干燥.5.11微波干燥.5.12冷冻干燥.5.13厢式干燥.5.14隧道干燥.5.15带式干燥.5.16过热蒸汽干燥.5.17真空脉动干燥.6渗透脱水.6.1渗透压.6.2植物组织中水分的传递.6.3渗透物质.6.4渗透脱水设备和流程.7干燥和储藏期间的质量变化.7.1维生素的损失.7.2色泽的变化.7.3芳香物质的损失.7.4组织变化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29章生鲜食品保质干燥.1引言.2生鲜食品干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136.2.1物理变化136.2.2化学变化139.3预处理技术139.3.1渗透脱水预处理139.3.2脉冲电场预处理139.3.3超声波预处理139.3.4烫漂预处理139.3.5化学方法预处理139.4物理场干燥技术及组合干燥.4.1介电干燥.4.2红外干燥.4.3静电场干燥.4.4组合干燥.5人工神经网络技术.5.1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生鲜食品保质干燥中的意义.5.2人工神经网络算法.5.3人工神经网络在生鲜食品保质干燥中的应用129.5.4人工神经网络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参考文献第30章谷物干燥130.1谷物的干燥特性130.1.1谷物的尺寸和千粒重130.1.2谷物的密度130.1.3谷物的孔隙率.1.4谷物的比表面积.1.5谷物的比热容.1.6谷物的汽化潜热.1.7谷物的扩散系数.1.8谷物的平衡水分.1.9谷物的薄层干燥方程.1.10谷物对气流的阻力130.2谷物的干燥条件130.2.1小麦的干燥条件.2.2玉米的干燥条件.2.3稻谷的干燥条件.2.4大豆的干燥条件139.2.5油菜籽的干燥条件139.2.6种子粮的干燥条件130.3谷物干燥设备.3.1仓式干燥机.3.2横流式谷物干燥机.3.3顺流式谷物干燥机.3.4逆流式谷物干燥机.3.5混流式谷物干燥机.3.6顺逆流谷物干燥机140.3.7圆筒形内循环式谷物干燥机140.3.8方形批循环式水稻干燥机.3.9干燥通风作业130.3.10塔式连续真空干燥30.4谷物干燥设备的自动控制.4.1概述.4.2谷物干燥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4.3谷物干燥设备的控制变量分析.4.4谷物干燥设备的控制方法145.4.5谷物干燥设备控制系统示例参考文献第31章乳品及糖类的干燥.1乳品的干燥.1.1引言.1.2喷雾干燥器的组成及形式.1.3乳粉生产技术.1.4特种喷雾干燥器.1.5乳粉的物理化学性质149.1.6质量检查31.2糖类的干燥.2.1玻璃态转变温度及其影响.2.2改性低分子糖的方法.2.3含糖物料喷雾干燥的对策131.2.4小结1参考文献1第32章植物提取物的干燥.1植物提取物的分类.1.1极性溶剂提取物.1.2中等极性溶剂提取物.1.3非极性溶剂提取物.2植物提取物的制备.2.1植物提取物的常用提取工艺.2.2植物提取物的常用分离纯化技术151.3典型植物提取物的干燥技术.3.1色素干燥.3.2油脂类干燥32.3.3植物多糖干燥.3.4其他植物提取物干燥.4结束语参考文献第33章茶叶干燥.1茶叶简介.2茶叶干燥基础.2.1茶叶的物理化学特性.2.2茶叶的干燥特性.2.3茶叶脱水方法.2.4茶叶干燥工艺.2.5鲜叶的预处理.3茶叶加工装备.3.1茶叶加工生产线.3.2茶叶杀青机械.3.3茶叶炒干机械133.3.4茶叶烘干机械.3.5加工装备控制.3.6茶叶干燥的供热装置.4茶叶干燥过程控制.4.1风温与风量控制.4.2茶叶干燥的节能途径.4.3人工智能在茶叶干制中的初步应用.5茶叶储藏与保管.5.1茶叶的变质因素与变质条件.5.2茶叶的储藏保管方法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34章棉花干燥.1概述.1.1棉花采摘.1.2棉花加工工艺.2棉花回潮率.2.1棉花回潮率的调控.2.2棉纤维吸水后物理性能的变化.3棉花干燥.3.1棉花干燥的必要性.3.2棉花干燥工艺过程.4棉花干燥机.4.1塔式干燥机.4.2带式干燥机.4.3清理干燥一体式籽棉干燥机.4.4脉冲-转筒组合式干燥机.4.5微波式籽棉干燥机.4.6棉花干燥设备的综合对比参考文献第35章烟草干燥.1概述.1.1烟草种类与特征.1.2烟草原料理化特性.1.3烟草加工流程.2烟草干燥动力学特性155.3烟草干燥工艺与设备.3.1烟叶烘烤.3.2烟片复烤135.3.3烟丝干燥.4烟草干燥新技术.4.1烟片直接干燥复烤技术.4.2烟丝滚筒-气流干燥技术.4.3烟丝两段式滚筒干燥技术.4.4烟丝气流干燥新技术参考文献第36章牧草干燥.1概述.1.1我国的苜蓿种植情况.1.2发展牧草加工业的意义.1.3牧草干燥加工中的问题.2牧草干燥方法.2.1自然干燥法.2.2人工干燥法.3苜蓿干燥特性研究.3.1苜蓿干燥特性.3.2提高苜蓿干燥速度的方法.3.3苜蓿压扁处理.4牧草干燥设备136.4.1牧草干燥工艺流程及原理136.4.2典型牧草干燥装备136.4.3干草调制设备36.5干草品质36.5.1饲用干苜蓿品质评价内容.5.2干草中营养物质变化.5.3人工干燥后苜蓿品质166.5.4苜蓿干燥后品质评价参考文献第37章药物干燥.1概述.2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干燥器及干燥的要求.2.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涉及设备的有关条文.2.2药用干燥器的主要结构特征.3晶状或粉状药物的干燥.4料液的干燥.4.1喷雾干燥.4.2冷冻干燥.5制剂过程中的干燥.5.1制剂过程的制粒干燥.5.2包装材料的干燥参考文献第38章中药饮片干燥.1中药饮片及炮制.1.1概述.1.2中药材及分类.1.3中药炮制的目的.1.4炮制的基本方法.1.5中药饮片中的水分.1.6水分对中药饮片质量的影响.1.7中药饮片水分测定方法.1.8中药材、饮片干燥机理.2中药饮片的干燥方法38.2.1自然干燥38.2.2人工干燥.3中药饮片干燥工艺研究.3.1影响饮片干燥的因素.3.2中药材、饮片干燥工艺的确定方法.3.3太阳能干燥实验研究.3.4中药饮片热风干燥实验研究138.3.5远红外干燥实验研究.3.6微波干燥及炮制工艺实验研究.3.7真空冷冻干燥工艺研究.4常用的饮片干燥设备.4.1阳光房.4.2敞开式(穿流式)烘箱.4.3厢式干燥器.4.4翻板式干燥机.4.5带式干燥机.4.6振动式远红外干燥机.4.7冷冻干燥设备.5中药饮片储藏技术038.5.1传统储藏方法138.5.2现代储藏技术1参考文献第39章生物物料干燥539.1概述539.1.1干燥操作涉及的生物物料539.1.2生物物料干燥的特点639.2生物物料的特性739.2.1基本特性739.2.2干燥特性.3生物物料的退化过程039.3.1热力干燥过程中的主要变化039.3.2质量退化动力学039.4生物物料的干燥方法及装置339.4.1喷雾干燥339.4.2流化床干燥439.4.3转鼓干燥539.4.4喷动床干燥639.4.5气流干燥739.4.6冷冻真空干燥739.4.7混合载体干燥.4.8其他干燥方法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40章聚合物干燥.1概述.2一般聚合过程.2.1本体聚合.2.2溶液聚合.2.3悬浮聚合.2.4乳液聚合.3聚合物树脂常用的干燥方法140.3.1直接式干燥140.3.2间接式干燥.3.3干燥器的选择.4几种聚合物树脂的干燥.4.1聚烯烃干燥.4.2聚氯乙烯干燥.4.3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干燥.4.4合成纤维干燥40.4.5其他.5聚合物涂膜干燥140.5.1涂膜的形成140.5.2涂膜干燥.5.3涂膜干燥模型参考文献第41章纳米材料干燥.1引言.2纳米材料的干燥机理.2.1纳米材料的溶剂蒸发(干燥)过程机理.2.2凝胶结构破坏机理和纳米颗粒团聚机理.3纳米材料的干燥方法及其应用.3.1直接干燥法.3.2置换干燥法.3.3改性干燥法.3.4组合干燥法176.4纳米材料干燥方法的选择参考文献第42章木材干燥.1木材干燥的基本理论与知识.1.1木材中的水分.1.2木材的密度与干缩.1.3木材在气态介质中的对流干燥过程177.1.4木材干燥过程中的应力与变形.2木材常规干燥技术.2.1常规干燥.2.2木材常规干燥工艺.3木材其他干燥方法及工艺180.3.1除湿(热泵)干燥180.3.2真空干燥.3.3木材的微波与高频干燥182.3.4太阳能干燥.3.5木材的联合干燥技术.4单板和木碎料干燥183.4.1单板干燥183.4.2刨花干燥.4.3纤维干燥参考文献第43章纸张干燥.1引言.1.1造纸干燥过程.1.2纸张干燥方式.1.3纸张干燥作用.2纸张干燥的物理基础.2.1纸张中水分的存在状态.2.2纸张中水分的蒸发机理.2.3纸张的等温吸附特性.2.4纸张的理论干燥特性.3纸张干燥工艺与特性43.3.1干燥部的组成43.3.2干燥部的布置43.3.3热量与质量传递.3.4烘缸实际干燥特性.3.5干燥过程性能评价.3.6干燥对纸张性能的影响143.4纸张干燥过程的供热与通风.4.1烘缸.4.2冷凝水排出.4.3供热系统.4.4通风系统183.4.5气罩.4.6袋区通风.4.7热回收系统.5其他纸张干燥技术与装备43.5.1红外干燥43.5.2杨克烘缸干燥.5.3穿透干燥.5.4热风冲击干燥.5.5过热蒸汽干燥.5.6冷凝带干燥.5.7气垫干燥.6纸张干燥部性能评估与模拟优化.6.1干燥部性能评估.6.2干燥部静态模拟.6.3干燥部能效优化参考文献1第44章煤及矿物干燥.1引言.2煤干燥.2.1煤干燥特性.2.2煤干燥器19.2.3煤的新兴干燥技术194.2.4废热回收与利用144.3矿物干燥144.3.1矿物常规干燥技术144.3.2矿物的新兴干燥技术1参考文献1第45章污泥干燥193.1概述193.1.1污泥的排放193.1.2污泥的特点193.1.3污泥中的水分特性45.1.4污泥处理方法.2污泥浓缩与脱水195.2.1浓缩195.2.2机械脱水.2.3电渗透脱水.3卡沃尔-格林菲尔德过程194.4污泥干燥.4.1一般干燥特性.4.2干燥方法.5污泥干燥的安全问题196.5.1粉尘爆炸及预防措施196.5.2排气处理.5.3设备的安全性参考文献1第46章陶瓷干燥.1概述.2干燥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3陶瓷干燥机理.3.1坯体中水分的类型.3.2干燥过程046.3.3数学模型346.3.4适宜干燥制度的确定546.4干燥方法及设备646.4.1热空气干燥646.4.2工频电热干燥846.4.3红外线干燥946.4.4介电干燥146.4.5无空气干燥.4.6联合干燥参考文献第四篇干燥过程相关技术与装置第47章干燥器的加料及排料装置147.1概述147.2固体加料装置分类及选用准则247.2.1固体加料装置的种类及特征247.2.2固体加料装置的工作原理547.2.3固体加料装置设计及选用准则847.2.4固体储料装置的结构形式及特点.2.5固体加料装置的结构及形式.3膏糊状物料加料装置47.3.1料斗带搅拌螺旋的螺旋加料器.3.2料斗底部带压料双桨的螺旋加料器.3.3双螺旋加料器.3.4立式振动加料器207.4液体加料器207.4.1挠性管泵207.4.2单螺杆泵20.4.3往复柱式泵.4.4往复隔膜柱式泵.5常用干燥器的加料装置.5.1气流干燥器.5.2流化床干燥器.5.3回转干燥器.5.4带式干燥器.5.5喷雾干燥器.5.6转鼓干燥器20.6固体(干燥成品)排料装置20.6.1蝶阀.6.2橡胶阀槽.6.3螺旋卸料器.6.4旋转阀.6.5双翻板阀.6.6涡旋气封阀及气流输送装置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48章粉碎及筛分.1粉碎.1.1概述.1.2破碎机.1.3磨机.1.4超细磨.1.5特殊物料的粉碎.2分级.2.1概述.2.2筛分.2.3气流分级.2.4湿式分级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49章造粒技术.1概述.2造粒机理.3造粒方法与设备.3.1压缩造粒机.3.2挤压造粒.3.3滚动造粒.3.4搅拌造粒.3.5流化床造粒.3.6喷雾冷却/冷凝造粒.3.7粉末喷涂造粒技术.4胶囊技术.4.1喷雾干燥.4.2挤压.4.3凝聚.4.4离心挤压.4.5离心悬浮分离参考文献第50章供热系统.1概述.1.1热风炉的分类.1.2热风炉的技术参数及评价指标.1.3热风炉设计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10.2直接加热热风炉(燃烧装置)50.2.1块煤直接加热热风炉50.2.2煤粉直接加热热风炉.2.3生物质燃料直接加热热风炉214.2.4液体燃料直接加热热风炉.2.5气体燃料直接燃烧热风炉.3无管式热风炉.3.1基本结构形式及其分类.3.2典型无管式热风炉的结构与性能20.3.3无管式热风炉换热计算.4列管式热风炉.4.1列管式热风炉的结构与分类.4.2典型列管式热风炉结构与性能.4.3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4.4列管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210.5热管式热风炉.5.1热管式换热器.5.2热管式热风炉20.6蒸汽热风装置20.6.1蒸汽换热器的结构及性能20.6.2换热面积计算.6.3常用翅片换热器系列标准.7导热油加热式热风炉.7.1导热油加热式热风炉的系统构成.7.2导热油循环系统50.7.3导热油的种类及其特性.7.4导热油加热炉.8电加热式热风装置20.8.1电热元件20.8.2电加热热风装置20.9排烟系统设计220.9.1自然排烟220.9.2机械排烟220.9.3烟气流速的选择及烟囱直径计算50.9.4烟道及烟囱阻力计算50.9.5烟囱自生通风力计算250.9.6烟囱高度计算2参考文献第51章干燥控制系统051.1干燥控制系统概述051.2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2.1反馈控制系统.2.2前馈控制系统.2.3复合控制系统.3干燥控制系统特征及基本类型.3.1干燥对控制系统的要求.3.2干燥控制系统中的基本量.3.3控制系统的基本类型551.3.4干燥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551.4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751.4.1干燥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任务751.4.2控制系统固有部分751.4.3控制系统的校正.5典型干燥系统的控制.5.1粮食干燥系统的控制.5.2喷雾干燥系统的控制224.6干燥过程的PID控制.6.1PID控制概述.6.2经典PID控制原理.6.3基于Matlab的经典PID仿真.6.4模糊PID控制225.6.5自适应模糊PID控制与应用4参考文献8第52章干燥操作的安全对策952.1概述952.1.1工业过程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及其特点952.1.2干燥过程的安全问题952.2干燥系统的燃烧和爆炸特性222.2.1干燥过程燃烧和爆炸的一般特性222.2.2物料的燃烧和爆炸特性222.2.3粉尘云的燃烧和爆炸的特性.2.4可燃性蒸气的燃烧和爆炸特性.2.5可燃性粉尘-蒸气-空气混合物的燃烧和爆炸特性.2.6物料的热分解特性.3干燥操作的安全技术52.3.1爆炸的预防性措施52.3.2爆炸的保护性措施.3.3干燥气体的排放控制.3.4辅机的爆炸危险及安全措施.3.5干燥器应用案例.4干燥过程的安全管理问题.4.1干燥系统的安全操作.4.2设备的维护和操作人员的培训.4.3卫生安全.5干燥系统的安全评估.5.1干燥系统安全设计.5.2干燥风险评估策略符号说明参考文献第53章排放控制.1干燥设备的环境影响评价.1.1生命周期评价概述.1.2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1.3生命周期评价数据库及软件.1.4案例分析.2排放控制标准.2.1综合排放标准.2.2行业排放标准53.2.3地方排放标准.3收尘系统253.3.1概述253.3.2除尘器的选型.3.3除尘器的结构特点.4噪声控制53.4.1概述53.4.2通风系统的噪声控制.4.3振动流化床干燥器的噪声源及控制措施.4.4粮食烘干过程的噪声源及控制措施参考文献附录附录A干空气、水、饱和水蒸气的性质1干空气的物理性质(p=.kPa)2水的物理性质水在不同温度下的黏度水的饱和蒸汽压(-20~℃)饱和水蒸气表(以温度为准)饱和水蒸气表(以压力为准)(Ⅰ)2饱和水蒸气表(以压力为准)(Ⅱ)附录B低温、中温、高温焓-湿图附录C主题词索引2附录D干燥技术代表著作(中英日)中文书目中文译著23英文书目日文书目2
上下滑动预览全部目录
全面介绍干燥原理与技术专著
全面、系统、理论与实践兼并
干燥工作者的“案头”工具书
▲长按识别即可优惠购买本书
编辑
小帮
内容来源
《现代干燥技术》第三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商城,购书8.5折优惠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