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的夏日清凉术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如何防暑降温让自己感到周身清凉?成为夏天的热门话题,各种冷食、冷饮、便携风扇,成为夏天的消暑利器,更有清爽的空调屋供人们躲避高温的袭击。但是在古代,没有空调风扇,这难熬的夏天,又该如何度过呢?
这种想法就是非常典型的替古人担忧,古人又不傻,夏天来了,这么大的太阳顶在头上,自有其办法。
服装古人穿的衣服,它们的材料全是大自然的产品,中国古人一般制作服装面料的材料:有麻、有葛、有丝绸,所以古人当他们在穿衣服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顺序,按照天气温度的不同,形成了一定的固有观念,简单的总结下就是:纱、罗、绸、缎、单、夹、棉、皮,这个纱罗绸缎就是丝织品,只不过织法不同,有的厚,有的薄。而单夹指的就是衣服,有的厚一些,有的可能是双层的,里面夹东西。棉就是棉衣,皮就是皮猴儿。
对于当时的人而言,为了度过夏天,肯定也是要采用不同的方法的。普通底层百姓是需要工作的,不是下地劳动,就是要走街串巷做买卖。如《清明上河图》中北宋都城开封里面的景象,街头一些行商的人或小贩,他们穿着都非常凉爽,他们会穿一种类似于我们现在背心一样的衣服,没有袖子,只是有身上这一块。
有人在胸前和背后,有两条斜过来的肩带,看起来有点像跨栏背心,同时有人穿着短裤,这是非常典型的普通人,在夏天的时候,穿衣服可以说跟我们没什么区别。
但材料不一样,那时人们可能会穿苎麻材料,织成布后,被称为夏布。苎麻做的夏布,类似于亚麻衣服,虽然一动就会有褶皱,但是穿起来凉快又吸汗。
还有元代画家赵孟留下来的《浴马图》,马倌通通地都穿的是一种短裤,称为犊鼻裈。简单来说,就好像是牛犊鼻子的形状一样,但这东西不是穿属于上层阶级。
司马相如就曾穿犊鼻裈当垆卖酒。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与(卓。文君)倶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
当年丝织品织造业是非常发达的,在马王堆出土过一件素纱单衣,这里面的纱就算是罗的一种,这个衣服厉害在分量轻,只有四十八点几克。这种纱穿在身上,不会觉得闷、不会觉得热,反而是特别的凉爽,很是舒服。
在唐代,通过两位诗人的交往就可以了解到,人们在夏天穿什么样的衣服。
唐代元和年间,白居易被贬到了江州,元稹被贬到了四川达州,白居易为了表示对友人的慰问之情,就寄了一套纱衣。还特意附赠了一首诗说,衣服轻似雾、薄于云。
元稹收到这份礼物后很开心,礼尚往来,给他回寄了一匹绿纻丝纹布和轻容纱给白居易。
一说绿纻丝其实是葛布,一说是缎子。白居易收到礼物之后,做一套衣服,穿在身上清凉无比。
古人随着四时节令的变化,变化着不同的装束,不仅有被称为犊鼻裈的短裤,还可以在夏季穿上薄如蝉翼的纱罗,来让周深感觉更加清爽。但是穿着再清凉,也无法改变天气的炎热,空气中弥漫着热气,考验着每个人的忍耐力。
但古人哪怕衣服穿得再少再凉快,也架不住天气热。
古代的高温天气记载南宋嘉定八年(年),按《宋史》记载:
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到清代,同样也有高温天气。在乾隆八年,一些地方县志都记录了当时可怕的热浪,如《续天津县志》中:
天津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
而山西《浮山县志》也记载那年:
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这一年,阳历的7月25日,气温居然高达44.4摄氏度,吐鲁番火焰山年最高温度大概是43摄氏度,而当年北京居然达到44.4摄氏度,北京比吐鲁番的温度还高。
这对当时人来说绝对是灾难,乾隆皇帝命人在北京街上还有城门地区,发放防暑的药物,但即便如此。从当年的7月14日到25日,京城近郊和城内还是有一万多人被活活热死。
高温热浪让古人的夏日辛苦难捱,轻薄的衣物已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何能在盛夏时节让身体感到凉爽,成为古人苦思冥想的避暑难题。
物品倘若家里有条件的人,往往会选择在山林或者溪水之畔或者湖边修建一座,度夏时期的房屋,拿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度假别墅,这种房屋一般都建得比较轻巧,看起来是四面透风,不会捂的严严实实,这样就能够让夏天变得稍微凉爽一些。
倘若在水边有树荫的地方呆着,书中有很多记述,古人喜欢在炎炎夏日到河里去游泳。
冬天的时候,为暖被窝的、暖脚底下,古人发明的汤婆子。到夏天,用竹子编东西,叫竹夫人。拿在手里、抱在身上会感觉到阵阵凉意。
还有冰枕,就是用瓷器做的一种枕头,或者用石头做的一种枕头。古人无论男女,都是长发,因此枕上冰枕很舒服。
《世说新语》里记载:
“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棋局,曰:“何乃渹!”盛夏酷暑,丞相王导(王羲之叔父)将肚皮贴在棋盘上,大呼“怎么这么凉快!”
在古时,对一些胖的人而言也有其办法,《酉阳杂殂》记载唐玄宗时:
“申王有肉疾,腹垂至骭”,申王肚子上的肉下垂到小腿,外出要用布条勒住,一到夏天便喘气困难,唐玄宗令人从南方捉两条冷蛇,“蛇长数尺,色白,不螫人,执之冷如握冰”,申王把蛇系在肚子上,“不复觉烦暑”,再也不觉得夏日难挨。
为了对抗夏日,古人寻找着各种奇葩的纳凉方法,然而,对待酷热的天气,更大众的解决方法就是使用凉席。
槐荫消夏图
古人称夏天所用的席子为簟。南宋的辛弃疾在《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写到: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可见,凉席在古代早已应用。古人除了会用竹子皮来编织凉席,还会使用象牙来制作凉席。
食物如何能在夏日吃到凉爽的食物,也成为了古人消暑的重点。古人早就知道井水相对而言是比较凉的,他们会把水果镇一镇、拔一拔,然后再拿来吃,同样也制作凉面。
唐代的时候,到了盛夏,宫廷里会赏赐给大臣一种美食,叫槐叶冷淘。
古代的冰箱叫做冰鉴,用来储藏冰块。
夏天用的冰,就是把冬天的冰块给储存起来,等来年再拿出来用。从周朝开始,就开始专门设立一个机构叫冰政,负责者叫凌人,储藏的地点叫凌阴。
储冰是一个隔热的问题,办法就是不让外界的热量,进入到冰窖当中。用砖石建造隔热的墙,使其比较严丝合缝砌起来以后,就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水和气的进入(携带热量的物质)。这时只靠热的自然扩散,向冰窖里面渗透就减弱了很多,它的储冰能力就好很多。
让冰块尽可能地与空气隔绝,减少热量交换的除冰方式,让古人和现代人一样在夏天,可以吃到冰凉爽口的食物。
唐代的时候,樱桃是一种非常美味的水果,但是不耐储存,人们会把樱桃先用糖、甘蔗给腌上,做成一种腌制的水果。配上当时的奶酪,食用时冰一下,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
在留存的诗句中,盛赞这种夏日特别好吃的水果,韩偓有诗道:
到了宋代,市民阶级极其发达。杨万里写过:
人们往往会用三种不同的饮料,一为熟水,既在烧开的水里浸泡上花叶干果,加上香料,再经过冰镇。
二叫凉水。它不是现在的开水烧开后防凉。而是指当时的一些饮料,如椰子水、甘蔗水、豆水、荔枝膏等,这一切都属于当时在街头能看到的冷饮。
三是渴水。需要提前制作,准备水果把它搁到罐子里熬,把渣子去掉水分,尽可能地烧干,剩下来黏黏稠稠的东西,相当于现在的浓缩果汁或者浓缩果胶一类。把它们储存起来,到需要的时候舀出一勺拿水兑了,拿冰镇上。
热浪下利用冰块降温,并用冰发冰会开发出各种美味的冷饮,成为了古人避暑的良方。但这种方式只能解一时之热,如何才能让空气中的热气也能消散?
建筑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在庐山给自己造了一座草堂,草堂西面正好有座山崖。于是他突发奇想,将竹子剖开连接起来,架在空中,让山崖中的泉水顺着竹管流下,像细线一样悬挂在空中,从房檐上飞泄而下,草堂里每天都像下雨的天气一样,清凉舒适,这就是古代的“空调房”,“自雨亭”。
利用水的吸热原理建造的自雨亭,不仅让人置身其中感到清凉,更让周围环境的温度,都变得清爽宜人。但这仅仅只是让一间草堂的温度发生改变。唐朝的含凉殿更让一座宫殿仿佛变成了“空调房”。
唐玄宗修建的含凉殿,在太液池畔,选择一个较为凉爽的地方盖一座四面透风的宫殿,同时为了让宫殿里更凉爽,安装一个水车,水车被当时的人称为扇车。当水力驱动它时,它就会把水带到房顶,然后再沿着屋檐,在哗啦哗啦流淌下来,就能降温,同时这个所谓的水车扇车,在转动的时候也能加速空气循环,双管齐下。
古人只要有条件,他们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度过炎炎夏日。中国古代的扇子最常见,无论是从文字当中,还是从图画当中,无论男女都会使用扇子,有团扇、有折扇等。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纳凉消暑的电器应运而生。
近现代:风扇年,22岁的斯凯勒·惠勒结合托马斯·爱迪生和尼古拉·特斯拉对于电力科学的研究,发明了一种台式电动风扇,虽然外面没有保护罩,惊人的转速导致事故频发,但并不妨碍它在富人之间的流行。随后,他将电扇进行改进,并引入了防护罩,但它不是为了保护使用者的手指,而是为了保护昂贵的风扇叶片。
从此,电扇成为了人们消除燥热的好帮手,可电扇并没有改变空气温度,为什么能让人感到凉爽呢?
这是利用水吸热带走热量的原理,古人建造着属于自己的空调房,但昂贵的造价和限制制造地点的限制导致无法普及。电扇的出现,让人们不用动手,就能感到阵阵的凉风;然而,仅仅让空气流动起来的方式,是如何能让人感到凉爽的呢?
对于人而言,重要的散热机制是我们身体出汗,当周围的空气一直不流动的时候,汗里的水分子跑到空气当中,到一定程度就饱和了,汗液就不会进一步蒸发,就不能再进一步带走热量。电风扇使空气流动起来,汗液里的水分子跑到空气中迅速被带走,我们周围接触的空气里边始终处于水分子比较少的状态,汗液就能比较顺利的蒸发出去。可以把身体里的热迅速带出去,所以会觉得凉快。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电风扇逐渐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当时人们消暑纳凉的神器。
不管电扇如何变化,它的基本原理都是带动室内空气,使体表的汗液在空气流动的同时,迅速蒸发。从而带走身体的热量,周围的温度并没有得到改变,所以电扇虽然能够起到一时的消暑作用,然而面对持续高温的折磨,电扇也爱莫能助。
近现代:空调年,刚从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的威利斯·哈维兰·开利在一家制作暖气机、风箱和排风机的公司工作。这时,纽约布鲁克林的一家印刷厂遭遇了麻烦,因为印刷厂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让纸张出现了类似受潮的表现,纸张变形,没办法印刷出来东西。印刷出来的油墨有重影,开利从大雾中得到启发,发明了一台空气湿度调节装置。
他在换热器中加入冷水,吸收热量,降低室内温度,使室内的水蒸气凝结成为小水滴,再将它们抽离房间,实现了湿度的调节,这为空调的发明迈出了第一步
最早的空气湿度调节装置没有办法保持恒定的湿度,于是,年开利又设计出了一种冷却盘管系统,这个系统就可以让印刷厂的内部始终保持在55%的空气湿度,同时也意味着现代的空调开始诞生了。凯利从这当中也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其他人共同组建了自己的公司,不过最初不是为了给家庭使用的,而是为了工厂来服务的。
在年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上,组织者使用开利他们的空调,给整个会场降了温,保证了当时大楼里都能够达到足够的让人们凉爽的气温,人们意识到空调这个装置,不仅仅只能用在工厂当中,于是家庭里也开始使用。从年开始,空调这种新鲜电器就开始占据了美国生活的各个领域。
年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
空调逐渐从为机器服务转变为服务于人群,不仅有家用,更有商用的。然而,空调的样式不断改进和发展,它的制冷原理却并无变化。
空调就是通过把室内的热带到室外去,从而调节室内温度的装置。它的核心是负责搬运热量的冷媒。
最早人们使用的是乙醚,因为它挥发非常快,可以迅速地气化,然后把周围的热量带走。但是乙醚是麻醉剂。另外,它可以拿来做炸药,一旦泄露很危险。后来大家开发了非常多的材料,但是效果都不理想,直到有人做出了含氯的一种冷媒,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东西,叫做氟利昂。
氟利昂性能非常好,但是泄露或者挥发到空气当中,破坏了臭氧的结构,这就导致臭氧层变得稀薄,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的量增加,对我们形成威胁。所以开始开发不含氯的冷媒,如RA等。
空调造成的热岛效应,也让本就炎热的夏天变得更加酷热难耐,如何才能摆脱空调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仍然可以感受夏日的清凉,成为了新的研究领域。
空调可以在一室之内解决几个人的问题。寻找节能环保,停止使用空调的同时,可以让周围环境温度适宜的消夏方式成为了研究方向。
被动式节能屋因此应用而生,杰出的保温墙体、创新的门窗技术和高效的建筑通风系统,实现了让人们在没有空调暖气的情况下,舒适的生活。而这种低耗能的节能建筑,更成为了科学家们新的研究课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