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片式换热器翅片管换热器管中间距与片距地
翅片管换热器的间距和片高对翅化比影响较大,翅化比与管内、管外介质的膜传热系数有较大关系。若管子内外膜传热系数差异较大,应选用翅化比大的管子,如汽化加热风等。在单向介质存在相变时,换热系数的差异较大,如换热空气下降至*以下时,换热空气可采用翅片管换热;如果空气和没有相变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或水和水之间的热交换,通常适宜于裸管。当然,低翅片管也可以。因为这个时候是弱供热系数,强化它的任何一侧都有的作用。但鳍片比过大的影响不明显,同时可以加强管内外的接触面,因此可以采用螺纹管或槽管。
翅片间距主要考虑积灰、积灰、易清洗等因素,同时必须严格满足设备对压降的要求。布置时,两管间的间距不应过大,一般大于1mm即可布置好。传热过程中,气流通过翅片管换热器,主要是翅片正、反两面参与传热;两个翅片管中间只有少量辐射传热,传热效果不明显。因为这部分没有鳍,没有阻力,空气很容易穿透。在空气加热过程中,没有进行热交换的冷空气会中和经过翅片中部的热空气,降低热交换效果。与国外翅片管换热器相比,管间距只比翅片外径大0.5mm,可见翅片管布置时管间距的重要性。
肋管式换热器的管子布置应尽可能呈正三角形交叉。热风通过一排时,第二排遇到阻力,有回弹风,使整个翅片管°热交换无死角现象。因此,应避免等腰三角形排列,除非有特别要求,尽量不要采用正方形排列。
设计时,空气侧的压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与翅片管的布置有很大的关系,翅片管布置设计时,要计算出狭隙流通面与迎风面的比值,从而以迎风面的风速为基础计算出空气质量流速,对于不同温度的空气,在动力粘度下,求出摩擦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