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档案之银轮股份

1.公司基本情况

20年-2月

业务范围:

一家专注于油、水、气热交换领域的民营企业,拳头产品为热交换器中的机油冷却器和增压中冷器。银轮目前的产品主要有油冷器、冷却模块、EGR冷却器、SCR系统及铝压铸件等五大系列产品,共多个品种规格,主要应用于发动机、变速箱、机械液压系统、空调制冷系统,面向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火车机车、风力发电、发电机组、船舶、压缩机、工业及民用等行业。(主要汽车和工程机械为主),现如今开拓了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

业务结构:按产品分类,18年热交换器占比72.68%,尾气处理10.75%,车用空调9.63%,其他6%。

另外比较重要的是乘、商的业务结构占比,这个结构会涉及到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年报没提但调研数据有:18年商用车板块收入占比接近49%,乘用车收入占比25%-26%,同比有所下降,工程机械占比20%,同比提升。

19年乘用车大概收入在12亿,年目标为15亿。主要增长来源新项目批产,包括吉利(19年4个亿,年有望增长-万)、广汽(广汽银轮19年1.3亿,20年1.9亿)。工程机械+商用车(包括发动机业务)预计19年33亿左右,年目标为37亿左右。结构和18年差不多,未来乘用车占比会逐步提升。

毛利率上按18年结构商用车20.8%,乘用车27%,工程机械25.6%,其中乘用车是较高的,这块的占比提升更利好公司的盈利能力。

工程机械+商用车业务量接近70%,这几年是高景气度,初看会认为是未来的风险,但其实产品结构有新增和升级,见后文。

上下游及销售模式:上游钢材和铝材影响公司毛利率,下游客户强势,占用资金,商用车应更是如此。

实际控制人:第一大股东天台银轮实业持股10%左右,实际控制人是徐小敏。徐小敏和杨相如等为公

司一致行动人,共持股13%。管理团队开始国际化,也符合公司年报所提的战略,16年收购的TDI,其副总裁目前也成为公司总经理。

机构港资持股:目前港资持有流通股比例4.83%,机构持股比例36%

分红、增发情况:16-18年分红比例10%左右,股息0.5%左右。

质押、减持风险:无

2.基本生意特征

从13年以来营收和利润一直保持稳步增长,这点还是比较难得的,特别13-15年商用车的市场是非常不景气的。近几年商用车行业复苏,乘用车从18年以后进入下滑期。毛利率维持在25-28%左右,一个合理的普通制造业的利润水平。

各项比例指标正常,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现金流的指标不好,现金收入占比一直在70%左右,说明在行业产业链的地位偏弱,主要还是下游商用车客户强势所致。

对比同行业(这个在之前新泉股份文章分析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强如潍柴动力也在80-90%之前,汽车零部件中福耀这个指标表现最好,当之无愧的玻璃巨头。

16年的现金流异常,专门有说明原因系年启用SAP系统后,调整供应商付款政策,延长付款期所致。

19年整个汽车行业的情况比较糟糕但商用车行业还是不错的,所以表现出来是公司的营收稳住了,但毛利率下滑导致利润下滑较多,官方说法是受人工成本上升、出口美国业务加征关税、客户和产品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实际情况是乘用车这块毛利率下降很多,自主的业务毛利率国内有一些15%,海外的就可能是30%。

所以总结下来,公司是典型的制造业的生意模式特点,跟随行业周期发展,爆发性增长困难,净资产收益率维持在10%,最近几年一直的估值水平也就在20左右。如今是有些变化,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公司积极切入热管理系统,已经取得一定成效,长期的成长逻辑会变得更加顺畅了。

3.核心投资逻辑

之前分析新泉股份时候,国内汽车零部件厂的成长路径三条,再补充一点,列为四点:

一是内生增长,靠着自身实力(低成本高效率)进入合资品牌抢夺份额,也就是进口替代,若同时还能将供应产品的单车价值量提升那就是绝佳赛道了(典型的星宇股份,长期享受了行业的高溢价)。这个逻辑最顺畅,也最能持久,这种公司未来才可能有机会扩张到全球市场,寻求更大的成长空间(福耀玻璃已经如此了)。

二是随着国内自主车企的成长而崛起,这主要是在17年以前,是自主车企销量爆发的阶段,吉利是典型的例子,这条成长逻辑未来还要观察,新泉、浙江仙通等都是如此。

三则是通过收购获取的机会,并购整合的过程是比较痛苦和漫长的,如今看来市值是成长了,但实际经营还需跟踪,典型的均胜电子、中鼎股份。

四则是新能源和智能化大潮下的行业变革,这个不用多说,带了新的增量,自然能在里面分的一杯羹的企业成长的机会更大些了。

目前银轮股份至少占据了第四点,第一点在兑现中,未来可期。

3.1公司业务分析

市场空间:

公司的业务核心就是做热交换的产品,更具体的名称年报写的很清楚,一大堆名字,首先需要搞情况汽车热管理行业的基本情况。

传统汽车热管理:

传统汽车上使用的热交换器品种较多,有散热器(俗称水箱)、中冷器、机油冷却器、空调冷凝器和蒸发器、暖风散热器、EGR冷却器等,它们在汽车上分别属于发动机、变速箱和车身系统。

按照行业经验,每辆乘用车使用的热交换器产品(不含空调系统)价值量为元左右,假设海外热交换器产品价格与国内相同,据此测算可得年我国乘用车热管理(不含空调系统)市场规模达到亿元,全球乘用车热管理(不含空调系统)市场规模接近亿元(含空调系统的话,18年这个值在亿美金左右)

按照行业经验,每辆商用车使用的热交换器产品(不含空调系统)价值量为元左右,假设海外热交换器产品价格与国内相同,据此测算可得年我国商用车热管理(不含空调系统)市场规模达到亿元,全球商用车热管理(不含空调系统)市场规模达到亿元。

银轮在乘用车领域现在13亿左右的营收,体量小的可怜,占全球市场份额接近1.3%,即使是国内也就3.3%左右。

银轮在商用车领域目前估计20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1.9%。中国市场看,年银轮商用车热管理市场份额8.2%

份额较少除了和供货车少外,还有就是产品不全有关,因为公司的主导产品是机油冷却器和增压中冷器,这两个在国内商用车市场占有率高达45%和35%。比如尾气处理相关的以前就没有,现在开始投放EGR的产能了。不仅如此,还有从单产品到模块总成供货的变化,所以是符合第一条单车价值量上的提升。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整体单车价值可达元以上,相比传统汽车大幅提升。

主要增量包括以下几点:

1)电池热管理系统为从0到1的增量,液冷模式下价值量达1元;

2)压缩机产品升级带来新能源空调系统价值量提升近千元;

3)电机及电子部件等冷却系统也带来一定价值量的提升。

4)现在新能源汽车多用的PTC加热的方式,未来可能改成热泵技术空调(已和江铃在做)

这一块按券商数据,假设年国内和海外新能源乘用车产量分别有望达到万辆和万辆。年国内市场有望达亿元,复合增速31%,全球市场达亿元,复合增速35%。

上面就了解了行业的基本情况:

概括来说就是不管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的成长空间是巨大的,重点就是公司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问题,这个需要更加细致的看公司的业务发展情况和跟踪了。

行业竞争格局:

所有成长股,最重要的还是要研究行业竞争,但这一点也是最难,毕竟作为二级市场的投资人,离行业较远,需要耐心的较长时间的跟踪。

目前传统汽车热管理市场由电装、法雷奥、翰昂、马勒四大巨头所垄断,年CR4全球份额高达55%。

这里有一个大的产业方向,就是进口替代,中国很多行业都在谈论进口替代,但实际上真正能加速替代并不多。而目前看来作为技术含量中等的汽车制造业,国内的确是有非常大的优势。而汽车行业进口替代都是逐步开始进入合资品牌车企供应链开始的。

下面图是银轮公告的内容订单,还有2月5日公告的,获得东风日产汽车油冷器项目的授权,日系体系一直都比较封闭,这次进入也是很好的一个验证了。

另外海外的主要竞争对手日子并不好过,主要是摩丁制造车用换热器业务毛利率从年16%下降至年13.8%。由于盈利能力不佳,摩丁制造在财年年报中宣布将出售乘用车业务,以优化车用换热器业务板块盈利能力并改善整体资本开支。摩丁制造为银轮在欧美市场的直接竞争对手,摩丁制造出售乘用车业务为银轮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重要机遇。

在传统领域,公司还需要继续深耕细作挑战巨头,但新能源汽车的出现,让大家更多在同一起跑线竞争了。而且国内上市公司中,就三花和银轮是主要的参与者,当然目前三花不管从金额和客户上都是优于银轮的,在估值上也表现的很明显了。

国际化战略: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真正能参与到国际化产业链的公司并不多,比如宁波华翔、福耀玻璃都在为这个更大的成长空间而努力,另一方面国际化的成功也能印证公司竞争力。

银轮在几年前开始着手布局,现在算逐步起步的阶段,做了一些小笔的收购,以便打开市场:年控股德国普锐公司,年收购美国热动力公司(TDI),19年收购瑞典SetrabAB,大力开拓欧洲乘用车市场,主要客户包括法拉利、兰博基尼、奔驰、宾利等超跑车企。

单车价值量提升:

最早的拳头产品就是油冷器和中冷器了,从单个卖到集成模块化的卖。新增的尾气处理的ERG产品,新增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品。以及更大价值量的热泵空调(目前主要是和江铃在做,后面还要看进展情况)

综上所述,还是非常符合理由一的内生增长模式,借用长江的一张图来概括公司的整体投资逻辑:

补充一下对尾气处理业务的介绍:

关于尾气处理行业是比较复杂的,技术路径也分了好几种。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的尾气特征有很大不同。几个名词解析:

EGR:尾气再循环(ExhaustGasRecirculation),其将发动机产生的废气的一部分经冷却后再送回气缸,减少汽油机泵气损失,并降低缸内燃烧温度等,进而实现降低汽油机的油耗目标。

DPF:颗粒捕捉器(DieselParticulateFilter),是一种安装在柴油发动机排放系统中的过滤器,它可以在微粒排放物质进入大气之前将其捕捉。

SCR: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CatalystReduction),其主要通过化学制剂与NOX进行化学反应来减少NOX的排放。

随着排放标准的趋严格,技术变化大致如下:

按照调研说法,短期的国五到国六排放升级对公司有力,天然气重卡必须增加废气再循环(EGR)配置,银轮在该领域基本独家供。预测80%柴油发动机都需要配置,银轮市场占比预计60%。四季度这块据说做了去年全年的量,明年还能50%增长。不过长期这块给的营收预计在10亿左右(产能规划也在),相对稳健,毕竟抢具体的市场份额没那么容易,对应现在营收翻倍,主要还是看新能源汽车这块。

4.主要风险和其他问题

乘用车行业短期都调整期,需要进口替代增加份额来增长;商用车的最高景气度周期已过,后面是周期弱化期,短期增长主要来自EGR的放量。

毛利率是个担忧,短期有下滑,受到行业和新能源产品前期需爬坡影响,利润的体现不如预期中那么快。定点的偏高端的车型项目在21年开始供货,同时疫情影响。

20年的业绩有不确定性,要靠EGR和汽车行业的表现。

有,再补充

5.盈利预测

这里用调研纪要的内容:

按照前几年定点项目来看,年营收到亿有希望实现。

增长点主要有:①年,欧洲和美洲业务开始批产(年的定点项目),年欧洲银轮做到10个亿,年产值达到峰值。欧洲银轮的项目会支持年以后乘用车业务的发展,欧洲客户拓展预计以传统乘用车汽油机为主,这个主要是竞争对手战略转型,给银轮留下了市场空间,和曼胡默尔合作是个典型案例。预计年乘用车翻一番到30亿(预计30%能做到新能源,好的话新能源占比50%)。乘用车前面几年主要是自主品牌,这几年及以后主要是合资品牌客户的拓展。-年乘用车业务还是在客户升级,下游传祺,吉利,长安自主份额还是会提升,公司营收也会跟随增长,增长会比较平稳;新拿的乘用车项目,都是年之后开始供货。②工程机械+商用车50亿(目前来看占比6:4,年4:6);③后处理10亿;④其他工业和民用10亿。

总结:公司的长期成长逻辑现在越来越清晰,进口替代空间大+国际化+新兴业务确定性较高,而这种认识一旦被市场接受,其估值水平自然不会像以前一样被压制,个人认为在20倍左右的水平就已经很不错的介入机会了(2月开年的黄金机会难有,这波下跌能到9-10块也是难得机会),短期涨幅较大,本身就需要调整空间,后续公司即使存在业绩波动(EGR增长平滑20年业绩,21年新项目释放),在大逻辑不变的前提下,都是将会是很好的长期机会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80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